昆山開發區、昆山高新區、花橋經濟開發區、旅游度假區管委會,各鎮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各直屬單位:
《昆山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業經市政府第9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昆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6月29日
(此件公開發布)
昆山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
為全面貫徹落實健康中國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進一步提高全市人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根據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國發〔2021〕11號)《“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江蘇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蘇政發〔2021〕80號)《蘇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蘇府辦〔2021〕272號)和《昆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昆政發〔2021〕1號)精神,立足昆山實際,制定本實施計劃。
一、發展現狀
“十三五”時期,昆山圍繞創建全國全民運動健身模范縣的目標,堅持“群眾體育是根本”的基本原則,全面建成“15分鐘體育生活圈”,不斷推動全民健身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居民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8.6%,《國民體質測定標準》(體群字〔2003〕69號)合格人數達到96.7%,健康素質位居全國前列,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全民健身設施持續優化。截至2020年底,全市擁有各級各類體育場地4170個,其中體育公園24個,游泳場館73個,健身步道127條(496公里),足球場地231個,籃球場地724個(1322片),門球場地94個(145片),羽毛球場地65個(200片),健身點(健身路徑)1303個(1466套),人均體育場地面積3.97平方米。全民健身組織基本覆蓋。全市共有1家市級體育總會,11家區鎮體育總會,49家市級單項體育協會,79家區鎮單項體育協會,63家體育俱樂部。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打造三大全民健身品牌活動、十大城市業余聯賽,廣泛開展了一批面向群眾、參與性強、普及面廣、特色鮮明、富有創意的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全市年均舉辦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超500項次、5000場次,直接參與人數超過18萬人次。全民健身指導更趨完善。全市建成縣級以上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站12個,實現所有區鎮全覆蓋。千人擁有社會指導員達到4.7人以上,位于全省前列。全民健身服務穩步提升。體育公益彩票五年累計發行39.12億元,籌集體彩公益金3.09億元。2020年,體育相關企業和社會組織達到15921家,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209億元,實現體育產業增加值72.99億元,占GDP總量的1.7%,人均體育消費超過3200元。
二、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體育事業發展,《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國辦發〔2019〕40號)《“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的相繼發布,使全民健身頂層設計和長遠規劃更加清晰。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昆山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市民健康觀念逐步升級,健身消費能力顯著增強,運動健身全民化趨勢明顯。
當前,昆山正聚力建設新城市、發展新產業、布局新賽道,爭當“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先行軍排頭兵,加快推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全民健身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昆山打造“四個之城”的目標任務緊密相關,也是構建現代化新圖景的應有之義。同時,老齡化加速、居民健身心理行為的變化、社會多元化、數字化城市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區域一體化發展、疫情防控常態化等重大的社會經濟變革,更要求全民健身工作不斷創新思路和模式。目前,我市全民健身工作還存在場地設施布局不均衡、利用不充分;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品牌影響力有限、創新度不足;體育社會組織業務能力不強,社會力量參與不足;全民健身工作和其他部門的融合發展不夠,缺乏適應新階段的科學評價機制等諸多問題。面對新的形勢、新的挑戰,全民健身工作迫切需要從追求規模、速度向均結構、優體驗、講效果、樹品牌的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型。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北京冬奧精神的科學內涵以及關于體育的重要論述精神,按照體育強國、體育強省建設部署要求,聚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質,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加快建設體育強市為主線,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全面推進服務體系、賽事活動和體育產業協調發展。力爭到2025年,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縣域示范相適應的全民健身發展新格局,全民健身發展水平穩居全省前列和國內先進水平。
(二)目標任務
把全民健身融入“健康中國”“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建設大格局中統籌謀劃,以推進“10分鐘文體生活圈”建設為抓手,以加強體育與教育、衛生、文旅、養老、科技等領域融合發展為路徑,充分發揮和釋放全民健身在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展示城市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的綜合價值與多元功能,全力創建成為全國全民運動健身模范縣。
——城鄉居民健康素質進一步增強。進一步提升體育文化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形成愛鍛煉、會鍛煉、勤鍛煉的良好社會風尚。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49%,國民體質測試合格率常年保持97%以上。
——居民健身參與便利度進一步提高。加快推進實施區鎮新“四個一”工程,加大村(社區)體育設施建設,推進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共享,全面建成設施便捷、功能完善、服務優質、區域均衡、全民共享的城鄉一體化“10分鐘文體生活圈”。力爭到2025年底,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4平方米以上。
——居民健身服務滿意度進一步提升。建成覆蓋市鎮兩級的運動促進健康服務體系,提供便民、便捷、便利的健身科學指導服務。力爭到2025年底,創建1個國家級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站,每年開展1次全市國民體質監測,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少于6人,社會體育指導員上崗率和服務質量持續提升。
——體育社會組織活躍度進一步提高。優化現有體育社會組織體系結構,逐步建成架構清晰、布局合理、大項齊全、服務多元、類型多樣的體育社會組織體系,體育社會組織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服務能力明顯提升,積極參與跨區域一體化工作。
——體育產業發展活力進一步加強。推動體育產業和教育、衛生、文旅、養老等行業融合發展,加大優質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力爭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320億,全市人均體育消費超過3600元。
——全民健身在城市治理方面價值進一步提升。充分發揮和釋放全民健身在健康促進、市民全面發展、社會聯系、文化傳承、社區治理、經濟發展、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城市營銷等方面的多元價值功能,用運動開出越來越多的社會處方。
四、主要任務
(一)優化全民健身設施體系
1.促進設施提質增效。按照《江蘇省“十四五”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整體解決方案》(蘇發改社會發〔2021〕990號),對照《江蘇省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基本標準》(DGJ32/TJ224—2017),依法依規、共建共享、因地制宜、靈活多樣地推進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扶持體育與文化、養老、醫療等公共設施共享聯動的復合型設施建設,積極拓展“百姓健身房”、“口袋健身公園”等各類體育健身新空間。新建居住區要按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標準配建公共健身設施,納入施工圖紙審查,驗收未達標不得交付使用。五年內,建成昆山足球場,改擴建昆山市民活動中心,新建足球場地不少于20片,其他各類場地不少于120片。新建學校的體育場館全面向社會開放,推動其他體育場館向社會有序有效開放。出臺《昆山市公共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管理辦法》,不斷完善對社會力量投資、建設、運營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扶持政策,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工作的積極性,逐步構建政府引導、多主體參與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共建共享新格局。
2.合理優化設施布局。系統優化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公共體育場館等健身場地設施布局。建設“昆山之鏈(戀)”慢行系統,通過貫通步行、跑步、騎行、游船等慢行線路,合理布局文化體育設施。五年內,新建、改建7個體育公園、119公里健身步道,滿足城鄉居民日常就近健身需求。推動基層體育設施優化升級,推進社區(村)多功能運動場建設,優化健身路徑設置。實施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和農村健身設施提檔升級工程,推動城鄉公共體育設施均衡發展。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完善殘疾人康復設施,提高公共體育服務設施為殘疾人提供均等化服務的水平。合理調整適合未成年人使用的設施器材標準,在配備公共體育設施的社區、公園、綠地等公共場所,配備適合學齡前兒童大動作發展和身體鍛煉的設備設施。
3.提升管護服務能力。實施全民健身設施城鄉一體化管護,推進各類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改造和智慧升級,提高健身場地設施集約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快實施公共體育場館信息化建設改造升級,提供健身指導、設施管理、賽事服務、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等智慧服務,及時了解公眾的服務需求和評價反饋,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的全民健身服務新模式。強化場地器材管理,完善昆山市全民健身設施服務平臺的功能,對全市室外的全民健身設施實現精準定位、線上報修、維修反饋等全過程監管。五年內,對達到安全使用年限的室外全民健身器材完成一輪更換。提升全民健身設施智慧化管護水平,確保全民健身設施安全規范使用。
(二)完善體育社會組織運行機制
4.加快社會組織培育。優化覆蓋城鄉的三級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充分發揮體育總會作用,大力發展“三大球”運動項目社團,重點推動足球項目推廣普及,五年內,新增省級以上足球學校不少于5個。引導、培育和扶持老年人、婦女、殘疾人、農民等群體的健康發展,鼓勵扶持學校成立各種類型的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發揮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在體教聯動、提高體育課質量、開展業余訓練、舉辦賽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積極參與跨區域一體化體育社會組織活動,重點依托環淀山湖體育聯盟、長三角一體化全民健身示范區聯盟等平臺,加強長三角全民健身工作聯動。
5.提升社會組織能力。各區鎮體育協會按照《蘇州市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2021年版)》(蘇發改社〔2022〕10號)要求開展活動。探索體育社會組織和企業共建模式,在全民健身活動的組織、承辦、培訓、交流、項目普及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推動體育社團規范化、社會化、實體化、專業化建設,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組織各類體育社團經驗交流,并給予場地、教練、培訓、等級評定等方面的支持。推進社會組織等級評估和第三方評價,將運動項目推廣普及作為單項體育協會的主要評價指標,力爭到2025年,市級體育協會3A級達到10家以上、4A級達到8家以上、5A級達到3家以上。
6.激勵社會組織發展。加大政府向體育社會組織購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力度,完善體育公共服務激勵機制,進一步明確政府購買項目重點,梳理購買項目清單,加強過程跟蹤監管和結果績效評價。支持體育社會組織進社區、進學校、進鄉村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支持體育社會組織和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社會團體積極合作,聯合開展各類項目,共同推進全民健康和社區治理,不斷完善全民健身組織孵化機制。
(三)完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體系
7.豐富群眾賽事活動供給。精心辦好海峽兩岸(昆山)馬拉松、中國(昆山)戶外節等重大品牌賽事活動。因地制宜開展群眾身邊的健身活動,分層分類引導運動項目發展,持續舉辦國際徒步大會、綠色騎行大會、城市業余聯賽等覆蓋各類人群的體育健身賽事活動。積極培育社區運動會、農村趣味運動會、臺企運動會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全民健身活動品牌。大力發展健身走(跑)、武術、自行車、門球、廣場舞等群眾參與度高、具有本土特色的健身休閑項目。支持舉辦路跑、迷你高球、戶外運動、電子競技等具有前沿、時尚、消費引領特征的群眾性賽事活動。
8.拓展群眾賽事活動模式。依托互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組織模式,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新模式。不斷完善社會力量參與辦賽激勵機制,大力推進體育運動與其他類型的市民活動的合辦聯辦。探索區域一體化全民健身賽事協同發展新模式和長三角城市聯合打造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品牌。
9.提升賽事活動管理水平。推廣國家運動項目辦賽指南和參賽指引,加快完善賽事管理制度,健全標準規范,強化安全責任,樹立底線思維,確保每個關鍵環節都要有清晰、明確、具體可行的工作要求。不斷完善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安全管理規范、過程監督管理和價值評估工作,探索建立標準化賽事質量體系,推動賽事活動品牌化、規范化發展。
(四)打造科學高效的健身指導服務
10.構建運動促進健康服務體系。依托現有大型體育場館、衛生機構,探索向市民提供包括運動場地、體質體征監測、運動能力評估、科學健身指導、運動處方、運動技能培訓、慢性疾病運動干預等一站式運動促進健康服務。依托中小型體育場館、百姓健身房、社區體育俱樂部等社區體育場地,提供運動促進健康社區服務,為社區居民提供健身咨詢、測評評估、健身指導等基礎型運動促進健康服務。依托蘇州市運動促進健康大數據平臺,落實國民體質監測、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和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制度,逐步建立居民健身數據檔案。通過舉辦講座、播放公益廣告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和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和方法,提高城鄉居民的科學健身素養。組織開展“你點我送”菜單式、個性化、精準化健康服務,依托社區指導居民科學開展健身活動。
11.加強科學健身指導隊伍建設。聘請和引入更多專家教授加入科學健身指導專家團隊,開展科學健身指導項目培訓。培養一支運動健康師隊伍,以運動促進健康服務中心及站點為服務陣地,為市民提供健身科學指導。擴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規模,不斷提高指導服務率和上崗率,保證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優化社會體育指導員結構,引導優秀現役及退役運動員、職業隊教練員、裁判員、體育教師、體育科研人員、健身俱樂部教練、民間健身達人等各類人士加入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加大社會體育志愿者培訓力度,定期開展體育志愿服務技能的展示交流活動,樹立志愿服務骨干典型,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特色項目和品牌。
(五)推進全民健身工作機制創新
12.深化體教融合。制定并落實《關于加強昆山市青少年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實施青少年體育“5621”計劃(設立5個及以上青少年體育訓練項目,每個項目至少布局6所小學、2所初中、1所高中),加強青少年社區運動空間建設,構建家庭、社區和學校聯動的青少年體育活動體系。完善體育教育聯席會議制度,促進體教融合發展。逐步拓寬暢通青少年體育運動員升學渠道,探索“市隊校辦”向高中階段延伸的實施路徑。將提高青少年的體育素養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保證學生在校體育鍛煉時間,促進青少年提升身體素質、掌握運動技能、養成鍛煉興趣,形成終身體育健身習慣。依托現有體育設施建設青少年體育活動中心。以青少年近視、肥胖等問題為抓手開展體育運動干預,在雙休雙假期間,向青少年提供體育夏令營、體育賽事活動和科學健身講座為主要內容的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配送項目。建設一批兒童友好型社區和兒童友好型公園。
13.促進體衛融合。建立健全體衛融合會商聯動機制,推動建立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推動建設一批“健康小屋”、“健康驛站”,鼓勵體質監測機構與體檢機構融合發展,推動和衛生健康部門的數據共享,探索體衛一體化的診療系統、疾病管理與運動干預的服務系統,增強公共健康服務合力,爭創江蘇省級運動促進健康中心。鼓勵積極參加各級體衛融合專業培訓,開展運動處方師、運動健康師培訓,培養一批會開運動處方的醫生和一批能指導各類疾病患者進行運動干預和康復的社會體育指導員。
14.促進體旅融合。依托昆山旅游資源優勢,開拓“以體促旅”新模式,優化運動休閑、賽事表演、水鄉戶外、康體療養等體育旅游產品體系,積極培育城市森林公園、開發區體育公園、周市體育公園、淀山湖樂營國際營地等一批體育休閑示范基地,推廣自行車、迷你高球、冰雪、皮劃艇、飛盤等一批戶外時尚體育旅游產品,打造周莊騎游之旅等一批與旅游資源深度結合,有影響力、知名度的體育旅游精品線路。加快培育建設周莊迷你高球體育小鎮,打造融迷高文化、運動推廣、賽事科技、休閑娛樂、旅游餐飲等于一體的“迷高”運動產業鏈。鼓勵各類體育賽事與節慶、展覽等大型活動相互融合,提升綜合價值和吸引力,發揮體育旅游在昆山建設江南特質文化旅游名城中的作用。
(六)推進全民健身消費升級
15.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鼓勵成立各類體育產業孵化平臺,引導多威、邁橙等體育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轉型發展,加快培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職業體育、體育經紀、體育廣告、體育旅游等體育服務業,形成一批群眾喜愛、市場需要的體育消費品牌,提升體育產業在制造業、數字經濟、生產性服務業和文化產業中的比重和貢獻值。打造公園夜跑、三對三街頭籃球賽等夜間體育消費活動,促進全民健身新興業態發展。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利用廢舊廠房、庫房和商業、文化等附屬用房向都市運動休閑綜合體轉變,打造一批沉浸式、體驗式的體育消費新場景。
(七)擴大全民健身文化影響力
16.廣泛開展體育文化交流。充分挖掘昆山體育文化內涵,加強民族體育、民間體育、民俗體育保護和推廣,重視對武術、龍舟、棋牌等傳統項目的文化挖掘和活化傳承,做好傳統體育類非遺項目“石鎖”的傳承傳播,繼續創建一批體育類非遺項目,注入群眾體育精神新的元素。積極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挖掘和講述群眾身邊的全民健身故事,推動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圍。推動具有昆山特色的體育運動“走出去”,積極進行對外體育交往,深化環淀山湖、長三角、海峽兩岸體育交流與合作,讓昆山體育文化成為城市的靚麗名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組織保障
加強黨對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工作聯席會議作用,全民健身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要加強組織領導,做好具體工作的統籌協調,積極作為,主動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推動各成員單位積極主動融入全民健身事業發展中。各區鎮要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本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訂和落實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將全民健身工作列入年度民生工程、實事工程、“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等,不斷提升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管理、服務水平。
(二)完善制度機制,強化政策保障
加強文體廣旅和教育、民政、資規、農業農村、衛生等部門協作,完善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深化全民健身領域“放管服”改革,強化政府部門對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賽事活動、體育社團的管理服務。統籌規劃全民健身設施用地,將公共體育設施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和年度土地利用規劃,依法依規辦理用地手續。推動全民健身與教育、文化、衛生、養老、旅游、鄉村等事業融合發展,不斷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工作機制。
(三)拓寬投入渠道,強化經費保障
圍繞群眾持續關注的“去哪兒健身”和“怎樣健身”的問題,保障對全民健身公共體育服務高質量建設的財政投入。完善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補貼的配套措施,繼續執行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的相關補貼政策,進一步規范補貼資金的使用和管理。發揮財政專項資金的杠桿效應,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全民健身經費投入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對全民健身事業進行投入、資助或捐贈。
(四)筑牢底線意識,強化安全保障
落實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的安全風險排查、評估、化解和管控制度,加強對公共體育場館、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安全運行監管和檢查,確保場館設施開放服務達到疫情防控、應急、疏散和消防等相關要求。建立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安全防范、應急保障機制,落實重大賽事活動疫情常態化防控措施和要求,保障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安全、文明、有序開展。
(五)健全績效評估,提升發展質量
將全民健身績效評價指標納入對相關領域的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增強全社會參與全民健身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定期開展第三方評估和社會滿意度調查,廣泛聽取人民群眾對公共體育服務工作的意見和建議。